世界杯缘何总成为“欧美杯”

每届世界杯进行到最后阶段,或早或晚都会变成“欧美杯”或者“欧洲杯”,这自然是因为欧美足球实力很强,因此尽管偶尔会出现非欧美球队爆冷的比赛,但归根到底还是实力的比拼。

前两场1/4决赛,是欧洲球队和美洲球队的直接对决,而后两场则是欧洲球队的“内战”,在这个已经最大限度照顾到各大洲球队的世界大赛上,为何最后总是会变成“欧美杯”甚至“欧洲杯”?

事实上,欧美球队独大的世界杯格局从来没有改变过。历届决赛全是欧美球队的对决,进入4强的非欧美球队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02年的韩国队;甚至16强的局面也大抵如此。世界杯扩军至32队后到如今已是第7届,闯进16强的非欧美球队只有13支(次),“存在感”不足12%。

这并不是因为亚非球队数量少,相反,非欧美球队在世界杯决赛圈上的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以本届世界杯为例,32支队中有10支非欧美球队,只有日本队闯进16强,“存在感”是尴尬的6%。

每届世界杯进行到最后阶段,或早或晚都会变成“欧美杯”或者“欧洲杯”,这自然是因为欧美足球实力很强。因此尽管世界杯上偶尔会出现非欧美球队爆冷的比赛,比如本届世界杯韩国队击败了卫冕冠军德国队,但这种概率并不是很大,归根到底还是实力的比拼。

欧美足球之所以实力更强,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比亚非足球起步更早,有着更好的足球传统;比如更注重可持续性,普及和青训的工作尤为扎实;比如欧美球员身体更为强壮,在足球这种对抗运动中往往占据较大优势。

上述因素大多不能具体量化,但有一点是可以用数据说明的,那就是联赛贡献的对比。俄罗斯世界杯共有736名球员,其中568名球员在欧洲联赛效力,仅五大联赛输出的国脚就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分别为英超108人、西甲78人、德甲62人、意甲58人、法甲47人。

由此不难看出,欧洲联赛尤其是五大联赛已经成为世界足坛最重要的顶级球员培养和输送地,而且这种现象在世界杯上存在许久。借助欧洲联赛,德国队、西班牙队、法国队、意大利队、荷兰队、英格兰队都一直维系着“传统强队”名头;美洲国家的足球联赛虽然未能达到欧洲的规模,但巴西、阿根廷这些足球强国纷纷把最好的球员送到了欧洲。巴西队的23人中,只有3人来自本国联赛、1人来自中超,其余19人都在欧洲联赛效力。

近年来,尽管一些亚非国家也开始重视球员留洋的作用,本届世界杯也出现了像塞内加尔球员基本来自欧洲联赛、日本球员大半来自欧洲联赛的情景。但需要注意的是,欧洲联赛各队主力尤其是核心基本上都是欧美球员,亚非各国在旅欧球员数量大幅提升的同时,质量也亟待改善。

无论是选派球员到欧洲留洋,还是仿效欧洲联赛打造本土联赛,亚非足球还是在向欧美足球学习,未来一段时间,世界杯呈现“欧美杯”的格局仍难以改变。但这并不是说亚非球队前途暗淡,随着时间推移,向外认真学习、向内潜心修炼的亚非足球,整体实力应该会稳步提升,与欧美足球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最后来组有趣的数据吧,或许多少能说明问题。世界杯8强中,曾在英超中下游球队桑德兰(如今已是英甲)效力的球员达到8人,比皇马、拜仁和尤文图斯等豪门都多,是不是“细思极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